1.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的种背组及制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器。光模
背景技术:
2.背光模组是显示提供液晶显示器中的背面光源组件,其由背光光源、种背组及制作多层背光材料及支撑框架组成,光模用于产生适当的显示背光。根据光源入射位置的种背组及制作不同背光模组可分成侧向式(side-light type)与直下式(direct-light type)两种。其中,光模侧向式是显示指光源设置于显示面板侧边,光线入射到导光板并通过导光板将线光线转换为均匀的种背组及制作面光源,直下式是光模指光源列阵于显示面板背部,光线通过光学膜片转换成均匀的显示面光源。
3.现有一种背光模组结合侧向式和直下式的种背组及制作入光方案,其包括背板、光模光学膜片、显示多条光纤及反光罩,多条光纤用于传导光线以构成背光模组的灯条,光学膜片和背板相对间隔设置以限定出允许光线传导的腔体,反光罩将多条光纤固定于腔体的侧边,使得光纤与背板具有一预定夹角,并且反光罩位于光纤的出光处,以调节光线进入腔体时的角度,背板具有金属平滑面,金属平滑面为水平面,金属平滑面用于将传导至其上的光线反射至光学膜片。
4.上述的背光模组,由于反光罩具有一定的尺寸,且反光罩位于腔体的侧边,因此使得腔体具有较高的厚度,从而使得光学膜片与背板之间具有较大的间距,进而使得液晶显示器的厚度增加,不符合当前液晶显示器薄型化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5.因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的背光模组,由于反光罩具有一定的尺寸,且反光罩位于腔体的侧边,因此使得腔体具有较高的厚度,从而使得光学膜片与背板之间具有较大的间距,进而使得液晶显示器的厚度增加,不符合当前液晶显示器薄型化要求。
6.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7.背板,所述背板具有安装面和反光面;
8.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与所述背板连接,所述光学膜片与所述背板围合形成混光腔,所述安装面和所述反光面均位于所述混光腔内,所述光学膜片延伸方向和所述安装面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a,0
°
<a<90
°
;
9.光源组件,所述光源组件设于所述安装面上,所述光源组件产生的光线传导至所述光学膜片和所述反光面上,所述反光面将传导至其上的光线反射至所述光学膜片上;
10.所述反光面与所述光学膜片之间的间距沿背离所述光源组件的方向逐渐减小。
11.可选地,上述的背光模组,40
°
≤a≤50
°
。
12.可选地,上述的背光模组,所述反光面上设置有凸起微结构,所述凸起微结构呈圆弧状。
13.可选地,上述的背光模组,所述光源组件包括多个led光源和基板,多个所述led光
源沿同一个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基板上,所述基板与所述安装面固定连接。
14.可选地,上述的背光模组,所述光源组件还包括多个镜头,任意一个镜头均扣设在对应的所述led光源上,所述led光源产生的光线透过所述镜头后传导至所述光学膜片和所述反光面上。
15.可选地,上述的背光模组,任意一个镜头均包括凹弧件和筒状件,所述凹弧件和所述基板之间通过所述筒状件相连,所述筒状件、所述凹弧件、所述基板围合形成透光腔,所述透光腔内具有对应的所述led光源。
16.可选地,上述的背光模组,所述筒状件的内径自所述基板至所述凹弧件逐渐减小。
17.可选地,上述的背光模组,所述背板具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自所述背板的内表面向所述混光腔内延伸,所述光学膜片与所述凸出部抵接。
18.可选地,上述的背光模组,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设有通孔,所述支架套设在所述背板外周,所述通孔位于所述光学膜片的正上方。
19.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器,包括上述的背光模组。
20.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21.1.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光学膜片及光源组件,背板具有安装面和反光面;光学膜片与背板连接,光学膜片与背板围合形成混光腔,安装面与反光面均位于混光腔内,光学膜片延伸方向与安装面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a,0
°
<a<90
°
;光源组件设于安装面上,光源组件产生的光线传导至光学膜片和反光面上,反光面将传导至其上的光线反射至光学膜片上;反光面与光学膜片之间的间距沿背离光源组件的方向逐渐减小。光学膜片延伸方向与安装面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而光源组件与安装面连接,因此使得光源组件产生的光线均具有出射角度,从而使得光线无需经过反射即可在混光腔内传导至较远距离,而反光面与光学膜片之间的间距沿背离光源组件的方向逐渐减小,即反光面倾斜设置,可使得传播距离较远的光线反射至光学膜片上,从而增大了光源组件在一定距离的情况下照射在光学膜片上的面积,进而达到了在减少混光腔最大厚度的同时,并确保光线在混合后的均匀性,且该背光模组无需使用反光罩,减少了反光罩所占用的厚度,从而实现背光模组的薄型化要求。
22.2.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反光面上设置有凸起微结构,凸起微结构呈圆弧状,该凸起微结构可将传导至其上的光线聚集反射,增加光线的密集程度。
23.3.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镜头扣设在对应的led光源上,led产生的光线透过镜头后传导至光学膜片和反光面上,镜头用于提升led光源的亮度。
24.4.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凹弧件与基板之间通过筒状件相连,筒状件、凹弧件、基板围合形成透光腔,透光腔内具有对应的led光源,通过凹弧件可使得透光其的光线散射出去,起到均匀光线的作用。
25.5.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背板具有凸出部,凸出部自背板的内表面向混光腔内延伸,光学膜片与凸出部抵接,该凸出部用于支撑和固定光学膜片,方便安装该光学膜片。
26.6.本发明提供的显示器,包括上述的背光模组,由于减少了背光模组的厚度,从而减少了显示器的厚度,使得显示器更轻薄。
附图说明
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8.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爆炸图;
30.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剖视图;
31.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中背板的示意图;
32.图5为图2中圈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3.附图标记说明:
34.1、背板;11、安装面;12、反光面;121、凸起微结构;13、凸出部;
35.2、光学膜片;
36.31、led光源;32、基板;33、镜头;331、筒状件;332、凹弧件;
37.4、支架;41、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9.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0.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41.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42.实施例1
4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如图1至图5所示,包括背板1、光学膜片2及光源组件,背板1具有安装面11和反光面12;光学膜片2与背板1连接,光学膜片2与背板1围合形成混光腔,安装面11与反光面12均位于混光腔内,光学膜片2延伸方向与安装面11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a,0
°
<a<90
°
;光源组件设于安装面11上,光源组件产生的光线传导至光学膜片2和反光面12上,反光面12将传导至其上的光线反射至光学膜片2上;反光面12与光学膜片2之间的间距沿背离光源组件的方向逐渐减小。
44.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光学膜片2延伸方向与安装面11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而光源组件与安装面11连接,因此使得光源组件产生的光线均具有出射角度,从而使得光线无需经过反射即可在混光腔内传导至较远距离,而反光面12与光学膜片2之间的间距沿背离光源组件的方向逐渐减小,即反光面12倾斜设置,可使得传播距离较远的光线反射至光学膜片2上,从而增大了光源组件在一定距离的情况下照射的面积,进而达到了在减少混光腔最大厚度的同时,并确保光线在混合后的均匀性,且该背光模组无需使用反光罩,减少了反光罩所占用的厚度,从而实现背光模组的薄型化要求。
45.如图2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背板1采用金属材质,背板1具有楔形槽,该楔形槽通过冲压而成,以图3的视角为例,安装面11为楔形槽的左侧内壁,安装面11延伸方向与光学膜片2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45
°
,即安装面11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35
°
,作为可替代的实施方式,该夹角a优选为40
°
≤a≤50
°
。反光面12为楔形槽的底壁,反光面12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0
°
,作为可替代的实施方式,反光面12与水平面的夹角b,0
°
<b<90
°
。
46.如图2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背板1还具有凸出部13,凸出部13自背板1的内表面向混光腔内延伸,凸出部13由板件组成的矩形环,凸出部13可焊接在楔形槽的内壁上,光学膜片2放置在凸出部13上,凸出部13用于提供支撑。以图3的视角为例,凸出部13朝向混光腔内延伸,且凸出部13与水平面平行,凸出部13位于光源组件的上方,凸出部13还可用于遮挡部分直射至其上的小角度光线,避免背光模组的四个边出现亮边现象,从而影响显示效果。
47.如图2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反光面12由第一反射面、凸起微结构121及第二发射面组成,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均为平板斜面,第一反射面、凸起微结构121及第二反射面依次相连,凸起微结构121为弧形面,该弧形面的曲率适配安装面11的倾斜角度,使得传导至弧形面上的光线聚集反射至光学膜片2的中央,从而使得光学膜片2中央的光线相对密集。
48.如图2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光源组件包括6个led光源31和基板32,作为可替代的实施方式,本领域人员可根据需要,调整led光源的数量,led光源31为led灯珠,作为可替代的实施方式,led光源31还可为led发光芯片。以图2的视角为例,6个led光源31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在基板32上,并组成灯条,led通过smd技术封装在基板32上,smd(surface mount device)封装是将电子元器件直接贴在基板上,即将芯片组件封装并放置在印刷电路板上,利用回流炉熔化电子系统互连的焊锡合金,从而实现芯片组件与基片互连的主要技术。基板32通过螺栓与安装面11所在的板件固定连接,led光源31的发光角度在120
°
内的光线是相对均匀的,通过将led光源31设置在安装面11上,由于led光源发出的光线具有出射角度,可避免光线传输过短或者光线直射出去导致的光学传输不均。通过改变各个led光源31的出射角度,从而使得led光源31的在一定距离的情况下照射的面积增加,且通过反光面12的配合,使得传导其上的光线均反射至光学膜片2上,从而使得该背光模组仅仅需要一根灯条即可满足光线均匀的传输,并满足背光模组的显示要求。
49.如图2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光源31组件还包括6个镜头33,镜头33的数量适配led光源31的数量,且一一对应,任意一个镜头33均倒扣在其中一个led光源31上,led产生的光线透过镜头33散射在混光腔内,并传导至光学膜片2和反射面上。镜头33用于提升led光源31的亮度。
50.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任意一个镜头33均包括凹弧件332和筒状件331,凹弧件332均有圆弧形凹面,筒状件331的底部通过胶水与基板32粘接,作为可替代的实施方式,筒状件331的底部还可通过插接等方式与基板32连接,筒状件331的顶部与凹弧件332连接,且筒状件331与凹弧件332的交界处圆弧过渡,筒状件331的内径自基板32至凹弧件332逐渐减小。筒状件331、凹弧件332、基板32围合形成透光腔,透光腔内具有对应的led光源31。通过凹弧件332可使得透光其的光线散射出去,起到均匀光线的作用。
51.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还包括支架4,支架4由水平板和竖板组成,竖板与水平板的一侧边连接,且竖板垂直于水平板,水平板围合形成矩形环,竖板围合形成矩形框,矩形环上中间通道即为通孔41,矩形环套设在背板1上部,矩形环与光学膜片2抵接,且位于光学膜片2的上表面,通孔41的正下方即为裸露的光学膜片2。
52.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其安装过程如下所述:
53.首先,将各个led光源31采用smd技术封装在基板32上,将基板32通过螺栓与安装面11所在的板件固定连接,然后将凸出部13焊接固定在楔形槽的内壁上,再将光学膜片2放置在凸出部13上表面,最后将支架4放置在光学膜片2上,即矩形环与光学膜片2抵接,即可完成安装。
54.实施例2
55.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器,包括液晶面板和实施例1中的背光模组,液晶面板通过胶粘在支架4上表面。由于减少了背光模组的厚度,从而减少了显示器的厚度,使得显示器更轻薄。
56.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