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保护外壳及驱动单元。保护
背景技术:
2.有方案提出在托盘车等移动体中搭载驱动单元以辅助移动体移动(例如专利文献1)。外壳用于该驱动单元的及驱电池、电子基板等电子零件收纳在保护外壳内。动单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4-51230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发明所要解决的制作技术问题
7.为了能够将电池从保护外壳取出,保护外壳具有能够开闭的保护门部。该门部一般通过铰链安装于箱体。外壳但是及驱,当设为这样的动单构成时,尘埃或雨水等可能会通过门部与箱体之间的制作间隙侵入到箱体内来。
8.本发明的保护技术问题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尘埃或雨水侵入的保护外壳。
9.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外壳方案
10.第一方面涉及的保护外壳具备箱体和门部。箱体具有开口部。及驱门部具有旋转轴部和门主体部。动单旋转轴部配置为在箱体的制作外侧与箱体重叠。门主体部从旋转轴部以覆盖开口部的方式延伸。门部以能够以旋转轴部为中心开闭的方式安装于箱体。
11.根据该构成,门部的旋转轴部配置于箱体的外侧,并与箱体重叠。这样,由于门部和箱体互相重叠,故而能够抑制尘埃或雨水侵入。
12.第二方面涉及的保护外壳根据第一方面涉及的保护外壳,其中,还具备第一迷宫部。第一迷宫部相对于旋转轴部在与门主体部相反的一侧从箱体的外侧面延伸。
13.第三方面涉及的保护外壳根据第二方面涉及的保护外壳,其中,还具备第二迷宫部。第二迷宫部以将旋转轴部夹在所述第二迷宫部与箱体之间的方式从第一迷宫部延伸。
14.第四方面涉及的保护外壳根据第三方面涉及的保护外壳,其中,在距离第一迷宫部的尺寸中,第二迷宫部比箱体中的与门部重叠的部分短。
15.第五方面涉及的保护外壳根据第一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涉及的保护外壳,其中,箱体具有支承旋转轴部的底板部。底板部具有从箱体中的与门部重叠的部分延伸到底板部的端缘的排出流路。
16.第六方面涉及的保护外壳根据第一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涉及的保护外壳,其中,箱体具有底板部、顶板部及侧板部。顶板部配置在底板部的上方。侧板部从底板部延伸到顶板部。另外,侧板部包括开口部。门主体部配置为其内侧面与顶板部的侧面及底板部的侧面中的至少一方对置。
17.第七方面涉及的保护外壳根据第六方面涉及的保护外壳,其中,顶板部具有顶板
主体部和周缘壁部。周缘壁部从顶板主体部的外周缘部朝向底板部延伸。门主体部配置为其内侧面与周缘壁部的外侧面对置。
18.第八方面涉及的保护外壳根据第七方面涉及的保护外壳,其中,顶板部具有从周缘壁部的外侧面延伸的第三迷宫部。门主体部配置为其上端面与第三迷宫部对置。
19.第九方面涉及的保护外壳根据第一方面至第八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涉及的保护外壳,其中,箱体具有底板部、顶板部以及侧板部。顶板部配置在底板部的上方。侧板部从底板部延伸到顶板部。侧板部包括开口部。旋转轴部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插入形成于底板部的贯通孔。第二端部插入形成于顶板部的凹部。
20.第十方面涉及的驱动单元具备:第一方面至第九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涉及的保护外壳;电池,配置在箱体内;以及电动机,构成为通过来自电池的电力进行驱动。
21.发明的效果
22.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抑制尘埃或雨水侵入的保护外壳。
附图说明
23.图1为托盘车的侧视图。
24.图2为从上方观察到的保护外壳的剖视图。
25.图3为从上方观察到的保护外壳的剖视图。
26.图4为从上方观察到的保护外壳的放大剖视图。
27.图5为保护外壳的立体剖视图。
28.图6为拆除了顶板部的箱体的立体图。
29.图7为从侧面观察到的保护外壳的放大剖视图。
30.图8为保护外壳的侧视图。
31.图9为保护外壳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保护外壳及驱动单元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图1为搭载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驱动单元的托盘车的侧视图。需要说明的是,该驱动单元也能够搭载于托盘车以外的移动体(例如升降式手推车、手推车或轮椅)等。另外,该保护外壳也能够应用于驱动单元以外的电器。
33.如图1所示,托盘车200具有托盘车主体210和驱动单元20。托盘车主体210具有载荷台(一对叉臂)201、操作手柄202、多个车轮204。需要说明的是,各车轮204是非驱动轮。驱动单元20安装于该托盘车主体210。
34.<驱动单元>
35.驱动单元20包括电动机21、电池22及保护外壳100。另外,驱动单元20还具有驱动轮24及减速机25等。
36.在使用者通过人力使托盘车200行驶时,电动机21输出用于辅助托盘车200行驶的辅助力。电动机21旋转驱动驱动轮24。
37.电池22构成为对电动机21等供给电力。电动机21构成为通过来自该电池22的电力进行驱动。电池22能够取出地收纳在后述的箱体3内。
38.减速机25使电动机21的转速减速并向驱动轮24传递。减速机25例如由多个齿轮等构成。
39.[保护外壳]
[0040]
图2和图3为从上方观察到的保护外壳100的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图2示出了门部4关闭的状态的保护外壳100,图3示出了门部4打开的状态的保护外壳100。如图2和图3所示,保护外壳100构成为保护收纳在内部的电池22等。保护外壳100具有箱体3、门部4以及迷宫结构6。另外,具有第一保护部件5、锁定机构7以及第二保护部件8。
[0041]
[箱体]
[0042]
箱体3构成为收纳各种零件。详细而言,箱体3将电池22收纳在内部。另外,箱体3收纳有电子基板9。电子基板9与电池22电连接。多个半导体元件等焊接于电子基板9。
[0043]
箱体3具有收纳电池22的第一空间31和收纳电子基板9的第二空间32。即,箱体3通过分隔壁33间隔为两个空间。需要说明的是,箱体3例如由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asa(丙烯腈-苯乙烯-丙烯酸酯)树脂或pes(聚醚砜)树脂这样的合成树脂等构成。
[0044]
箱体3具有开口部34。除了开口部34以外,箱体3具有气密性以使尘埃和雨水等不从侧面和上方进入内部。
[0045]
开口部34朝向第一方向开口。需要说明的是,图2和图3的左右方向相当于第一方向。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34朝向图2和图3的左右方向开口。开口部34在第一方向上配置在箱体3的第一侧。即,箱体3朝向第一方向的第一侧开口。
[0046]
需要说明的是,在下面的说明中,第一方向的第一侧为形成箱体3的开口部34的一侧,第一方向的第二侧为第一侧的相反侧。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图2和图3的左侧为第一方向的第一侧,图2和图3的右侧为第一方向的第二侧。通过该开口部34将电池22从箱体3内取出。
[0047]
箱体3具有底板部35、顶板部36(参照图5)以及侧板部37。底板部35具有排出槽351(排出流路的一例)。顶板部36配置在底板部35的上方。侧板部37从底板部35向上方延伸。详细而言,侧板部37从底板部35延伸到顶板部36。开口部34形成于该侧板部37。顶板部36以堵塞侧板部37的上表面的方式安装。
[0048]
[门部]
[0049]
门部4以能够开闭地覆盖开口部34的方式安装于箱体3。需要说明的是,图2的门部4为关闭状态,图3的门部4为打开状态。门部4具有旋转轴部41和门主体部42。另外,门部4通过以该旋转轴部41为中心旋转切换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在托盘车200行驶等时,通常门部4为关闭状态。在拆卸或替换电池22时,门部4为打开状态。
[0050]
图4为通过以旋转轴部41为中心放大图2而得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中,为了易于图解,仅示出了箱体3和门部4。如图4所示,旋转轴部41配置为在箱体3的外侧与箱体3重叠。旋转轴部41实质上为圆柱状。
[0051]
图5为以旋转轴部为中心的放大剖视图。如图5所示,旋转轴部41沿着第二方向延伸。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轴部41沿着上下方向延伸。旋转轴部41沿着第二方向具有第一端部411和第二端部41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端部411为旋转轴部41的下端部,第二端部412为旋转轴部41的上端部。
[0052]
旋转轴部41的第一端部411由箱体3的底板部35支承为能够旋转。详细而言,第一
端部411插入形成于底板部35的贯通孔。更详细而言,第一端部411插入形成于底板部35的支承部352(参照图6)的贯通孔。旋转轴部41的第二端部412由箱体3的顶板部36支承为能够旋转。详细而言,第二端部412插入形成于顶板部36的凹部。需要说明的是,形成于顶板部36的凹部未贯通顶板部36。
[0053]
如图2所示,门主体部42从旋转轴部41以覆盖开口部34的方式延伸。门部4在第三方向上延伸。另外,从上方观察,门主体部42向第一方向的第一侧膨胀。门部4的旋转轴部41配置在第三方向的第一侧。门部4在门主体部42的第三方向的第二侧具有凸部43。使用者抓住该凸部43而能够开闭门部4。需要说明的是,第三方向意指与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正交。第三方向的第一侧为配置门部4的旋转轴部41的一侧,而第三方向的第二侧为第三方向的第一侧的相反侧。
[0054]
[迷宫结构]
[0055]
如图4所示,迷宫结构6构成为进一步抑制尘埃和雨水等从旋转轴部41与箱体3之间侵入到箱体3内。迷宫结构具有第一迷宫部61和第二迷宫部62。
[0056]
第一迷宫部61相对于旋转轴部41配置于与门主体部42相反的一侧。详细而言,在门部4关闭的状态下,以旋转轴部41为基准配置于与门主体部42和旋转轴部41的边界部相反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迷宫部61在第一方向上相对于旋转轴部41配置于第二侧。
[0057]
第一迷宫部61从箱体3的外侧面延伸。详细而言,第一迷宫部61从箱体3的侧板部37延伸。第一迷宫部61在远离侧板部37的方向上延伸。
[0058]
图6为拆掉了顶板部36的状态的箱体3的立体图。如图6所示,第一迷宫部61沿着旋转轴部41也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第一迷宫部61延伸到箱体3的底板部35。详细而言,底板部35具有向侧板部37的外侧突出的支承部352。另外,第一迷宫部61延伸到该支承部352。
[0059]
如图4所示,第二迷宫部62从第一迷宫部61的前端部延伸。第二迷宫部62将旋转轴部41夹在其与所述箱体3的侧板部37之间。即,第二迷宫部62空开间隔并沿着侧板部37延伸。另外,旋转轴部41配置在该第二迷宫部62与侧板部37之间。
[0060]
在距离第一迷宫部61的尺寸中,第二迷宫部62比箱体3中的与门部重叠的部分38(下面也称为“重叠部38”)短。即,以第一迷宫部61为基准,第二迷宫部62的长度l1比重叠部38的长度l2短。
[0061]
重叠部38在与旋转轴部41重叠的同时,还与门主体部42的一部分重叠。具体地,重叠部38与门主体部42中的旋转轴部41侧的端部重叠。另一方面,第二迷宫部62与旋转轴部41重叠,但是不与门主体部42重叠。根据该构成,能够在抑制尘埃和雨水侵入箱体3内的同时,还会在打开门部4时更大幅度地展开门部4。
[0062]
旋转轴部41收纳在由该重叠部38、第一迷宫部61及第二迷宫部62围绕成的空间内。旋转轴部41被除其与门主体部42之间的连结部之外的三方覆盖。这样,由于旋转轴部41与箱体3之间成为迷宫结构,故而能够进一步抑制尘埃和雨水侵入。
[0063]
形成于箱体3的底板部35的排出槽351从重叠部38延伸到底板部35的端缘。详细而言,排出槽351与重叠部38的下端部相连。另外,排出槽351延伸到底板部35的端缘中的与门部4的门主体部42对置的端缘。另外,排出槽351沿着该底板部35的端缘延伸。因此,雨水即便通过迷宫结构侵入到箱体3内来了,也能够通过排出槽351向箱体3的外部排出。
[0064]
图7为从侧面观察到的保护外壳100的剖视图。如图7所示,门部4配置在箱体3的外
侧。门部4的门主体部42配置为其内侧面与底板部35的侧面353对置。详细而言,门主体部42的下端部的内侧面与底板部35的侧面353对置。需要说明的是,门主体部42的内侧面为面向箱体3内的面。门主体部42比底板部35向下方延伸更多。即,门主体部42的下端面位于比底板部35的下表面更靠下方处。门主体部42虽然在其与底板部35之间具有间隙,但是也可以与底板部35接触而不具有间隙。
[0065]
门主体部42配置为其内侧面与顶板部36的侧面364对置。门主体部42的上端面位于比顶板部36的上表面更靠下方处。
[0066]
顶板部36具有顶板主体部361、周缘壁部362以及第三迷宫部363。顶板主体部361划定了箱体3的上表面。周缘壁部362从顶板主体部361的外周缘部朝向底板部35延伸。即,周缘壁部362从顶板主体部361的外周缘部向下方延伸。门主体部42配置为其内侧面与周缘壁部362的外侧面对置。需要说明的是,周缘壁部362的外侧面为顶板部36的侧面364。
[0067]
第三迷宫部363从周缘壁部362的外侧面延伸。另外,第三迷宫部363沿着周缘壁部362延伸。第三迷宫部363具有与门主体部42大致相同的长度。门主体部42配置为其上端面与第三迷宫部363对置。
[0068]
[第一保护部件]
[0069]
如图2所示,第一保护部件5构成为保护门部4。第一保护部件5沿着门部4的下部延伸(参照图8)。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保护部件5例如由钢材、铝材或树脂材料等构成。
[0070]
第一保护部件5在第三方向上延伸。第一保护部件5相对于箱体3配置于第一方向的第一侧。从上方观察,第一保护部件5向第一方向的第一侧膨胀。具体地,从上方观察,第一保护部件5延伸为半环状。
[0071]
图8和图9为保护外壳100的侧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图8示出了门部4关闭的状态,图9示出了门部4打开的状态。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一保护部件5构成为能够在第一姿势与第二姿势之间切换姿势。需要说明的是,在图8中,第一保护部件5采取第一姿势,在图9中第一保护部件5采取第二姿势。
[0072]
如图8所示,当第一保护部件5处于第一姿势时,在第一方向观察(从图8的左侧观察的情况下)下,第一保护部件5与门部4重叠。因此,在行驶路面上的障碍物与保护外壳100冲突的情况下,通过第一保护部件5能够保护门部4。
[0073]
另一方面,如图9所示,当第一保护部件5处于第二姿势时,在第一方向观察下(在从图9的左侧观察的情况下),第一保护部件5不与开口部34和门部4重叠。另外,在第一保护部件5处于第二姿势时,第一保护部件5配置于不干扰门部4的开闭动作的位置处。因此,在第一保护部件5处于第二姿势时,能够使门部4为打开状态,另外,能够容易地从开口部34取出电池22。
[0074]
第一保护部件5构成为能够沿着第一方向滑动。详细而言,第一保护部件5能够滑动地安装于安装于箱体3的引导部件11。在从第一姿势切换到第二姿势时,第一保护部件5以沿着第一方向远离箱体3的方式滑动着向第一方向的第一侧移动。另外,在从第二姿势切换到第一姿势时,第一保护部件5以沿着第一方向靠近箱体3的方式滑动着向第一方向的第二侧移动。
[0075]
如图8所示,第一保护部件5在处于第一姿势时,限制门部4的动作以使门部4不为打开状态。详细而言,第一保护部件5在处于第一姿势时,相对于门部4,在第一方向的第一
侧与门部4邻接。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保护部件5也可以将门部4朝向箱体3按压。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保护部件5在其与门部4之间具有缓冲部件54(参照图2)。
[0076]
[锁定机构]
[0077]
如图2和图8所示,锁定机构7构成为限制第一保护部件5的滑动动作以使第一保护部件5维持第一姿势。该锁定机构7相对于箱体3配置于第三方向的第二侧。锁定机构7配置在与门部4的旋转轴部41相反的一侧。需要说明的是,锁定机构7未配置在第三方向的第一侧。
[0078]
在本实施方式中,锁定机构7是所谓的拖闩。锁定机构7具有钩部71、杆部72以及钩挂部73。需要说明的是,钩部71和杆部72安装于箱体3。详细而言,钩部71和杆部72通过第二保护部件8和引导部件11安装于箱体3。因此,钩部71和杆部72被无法在第一方向上滑动着移动地固定着。钩挂部73形成于第一保护部件5。因此,钩挂部73能够与第一保护部件5一起在第一方向上滑动着移动。需要说明的是,钩挂部73和第一保护部件5由一个部件构成。
[0079]
通过将钩部71钩挂于钩挂部73并使杆部72倒向第一方向的第二侧,锁定机构7进行工作,并限制第一保护部件5的滑动动作。通过拉起杆部72而能够解除钩部71和钩挂部73的卡合状态,通过解除该钩部71与钩挂部73的卡合状态,第一保护部件5能够以远离箱体3的方式向第一方向的第一侧滑动。
[0080]
[第二保护部件]
[0081]
第二保护部件8在第三方向上延伸。第二保护部件8相对于箱体3配置于第一方向的第二侧。从上方观察,第二保护部件8向第一方向的第二侧膨胀。具体地,从上方观察,第二保护部件8延伸为半环状。因此,第一保护部件5和第二保护部件8配置为互相协作以环状地围绕箱体3。
[0082]
[变形例]
[0083]
上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且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就能够进行各种变更。需要说明的是,下面的各变形例基本能够同时应用。
[0084]
(a)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重叠部38、第一迷宫部61以及第二迷宫部62构成了迷宫结构,但是,保护外壳100的构成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保护外壳100也可以没有第二迷宫部62。另外,保护外壳100也可以没有第一迷宫部61和第二迷宫部62两方。
[0085]
(b)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保护外壳100具有第一保护部件5和第二保护部件8,但是也可以没有这些保护部件5、8。
[0086]
附图标记说明
[0087]
3:箱体;34:开口部;35:底板部;351:排出槽;36:顶板部;361:顶板主体部;362:周缘壁部;363:第三迷宫部;37:侧板部;38:重叠部;4:门部;41:旋转轴部;42:门主体部;6:迷宫结构;61:第一迷宫部;62:第二迷宫部;20:驱动单元;21:电动机;22:电池;100:保护外壳。